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系列 走进系列 对话系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栏与观点 > 无印:成也香港 败也香港

专栏与观点

无印:成也香港 败也香港

来源:信报财经新闻   发布时间: 2019-05-28 07:52:36   

上周写过《成也无印 败也无印》一文后,不少MUJI迷担心这个品牌的前景,并有一位曾在MUJI香港任职管理层的朋友传来电邮,表示该牌子近年的盛衰,原来跟香港大有关係,某程度上可谓「成也香港,败也香港」。


年纪较轻的朋友未必知道,MUJI曾经「三进两出」本港,最初于1992年首度来港开店,属第一批拓展的海外市场,但因总部策略变更,一年多后便结业离场。后于1995年崔护重来,这次下定决心扎根经营,拓展至4家分店,而且一直甚受欢迎,生意不俗。


可是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无印良品在日本及亚太区生意大受打击,加上此前几年过于冒进在海外开店,导致整个集团亏损严重,流血不止,当时的管理层遂决定壮士断臂,收缩战线,彻底结束海外生意,重新坚守日本市场。于是一声令下,无印于1998年12月关闭在港全部4家分店,再次告别本港市场。


撤出后港粉丝写信促再来


在此有一段插曲,话说2001年接任无印社长的松井忠三,于2015年荣休后出版了《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一书,在书中透露了他当年临危受命,带领MUJI起死回生的经历,包括提及他于九十年代末赴海外市场巡视,发现「乱开店」情况很离谱,例如法国的分店开在迪士尼乐园旁边和罗浮宫地库,这些黄金地段租金高昂,但跟无印的定位完全不吻合,「谁会在逛完迪士尼、看完艺术品之后,突然想买家居用品?」眼见这样的布局,难怪管理层宁愿一刀切结束海外战线;而当时经营状态尚可的香港4家分店,就白白沦为陪葬牺牲品。


不过,香港人对日本事物的热爱,连日本人自己也感惊讶。据了解,自1998年MUJI撤离后,每年都有大批港人写信「轰炸」无印日本总部,要求该品牌重临香江。松井忠三充分感受到这股热情,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逐渐消退,无印在日本市场企稳阵脚,再度萌生来港开店的念头。


当然,无印良品初期仍相当谨慎,首先是2001年跟西田百货合作,以较优惠租金(佔营业额12%)承租该百货公司在沙田新城市广场部分店面。后来又找到机会,恰逢思捷(00330)ESPRIT开始走下坡,该品牌原本在铜锣湾包下利舞台广场4层楼面为旗舰店已难以支撑,无印得以平租接手了一半楼面(3和4楼),开设在香港的旗舰店。


利舞台店生意好到难置信


不知何解,铜锣湾这个潮人圣地,跟日本产品似有异样化学作用,东瀛牌子在此区展拳脚往往比起尖沙咀、旺角、中环等其他旺区更加「啱feel」。无印亦不例外,所谓「一遇老铜便化龙」,利舞台分店据说生意额好到连总公司高层也不敢相信,以为自己睇错数字,并曾创出无印在全球分店单日营业额的历史高纪录。


插旗利舞台成功,令无印彻底恢复了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不但现已在港扩张至逾20家分店,更重要是近年大力进军内地,目前有约260家分店,还定下目标要开够500家,比日本本土店数(约400家)更多。然而,正如笔者上周〈成也无印 败也无印〉一文指出,MUJI押重注的内地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去年同店销售额跌0.2%(单计下半年更跌4%),加上遭到名创优品等地头蛇抢生意,前景未许乐观,拖累最近12个月股价泻逾50%。


内地客不如港人哈日


无印良品在利舞台旗舰店大获成功,带给该品牌管理层两点启示,一是中国人(香港人)原来始终热爱日本产品,二是不怕付出高昂租金开店,事关营业额往往高处未算高,因此他们放胆把这种策略複製到内地50多个城市。殊不知,香港人「哈日」之热切实属特例,犹如不解之谜;正如饮食界老行尊经常指出,在港开设日式食肆是「最难」蚀钱的一种餐饮生意。但儘管同属中国人,内地同胞并无这种「日式情意结」,若把日本企业在港奏效的方程式照搬到内地市场,随时大失预算。难怪文首提及的那位朋友慨叹,无印良品近年盛衰或许「成也香港,败也香港」。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图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龙纹网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4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