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系列 走进系列 对话系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寻根系列 >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寻根系列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 2024-11-25 18:23:32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3日,扎拉嘎木吉(右五)和四子王旗的亲人们准备迎接杭巧云一家。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3日,扎拉嘎木吉(左五)和四子王旗的亲人们准备迎接杭巧云一家。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3日,杭巧云(前中)一家人抵达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扎拉嘎木吉的大女儿(前右)前往迎接。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3日,扎拉嘎木吉(前左)欢迎姐姐杭巧云。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4日,扎拉嘎木吉(右二)领着杭巧云一家探望都贵玛。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4日,杭巧云(右)给都贵玛送上鲜花。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4日,都贵玛(右)和杭巧云交谈。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4日,都贵玛(中)和杭巧云两口子交谈。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3日,扎拉嘎木吉(左三)给姐姐、姐夫分发奶食。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4日,扎拉嘎木吉一家和都贵玛老人合影。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

11月24日,杭巧云(右二)一家来到扎拉嘎木吉长期生活的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在蒙古包里喝奶茶。

11月23日,家住江苏南京、今年70岁的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1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向对自己弟弟有着养育之恩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致谢。此前的11月16日,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帮助下,杭巧云和弟弟扎拉嘎木吉阔别64年后在南京重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杭巧云走失的弟弟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27名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四子王旗保健站,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杭巧云的弟弟扎拉嘎木吉与都贵玛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跨越山海的团圆故事接续上演。

新华社记者 刘懿德 摄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图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龙纹网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4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