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系列 走进系列 对话系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寻根系列 > 鬲姓起源与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寻根系列

鬲姓起源与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19-04-16 16:22:44   

食为民之天,鬲是食之源————访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鬲与鬲文化研究第一人 鬲向前

楔子:它的发明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曾引领着几个时代的风骚,并一直延绵至今;它曾经在远古时代实现了现代人的理想,“走基层”、“三贴近”,服务于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它曾经的辉煌、所承载的厚重以及由它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却不为现代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所熟知。它就是鼎盛于4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做出过巨大贡献,由有鬲氏发明创造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尊炊具鬲(原始读音gé,后指古代炊具,音lì)。

他是远古时期黄帝的后裔;他的氏族曾经雄霸一方,昌盛一千四百多年;他的祖先发明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尊炊具,与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等一起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河;他是综合研究鬲姓起源与鬲文化的第一人;他顺应时代的潮流,与4800多年前的祖先遥相辉映,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者。他就是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九五”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国人文科学优秀奖获得者,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鬲向前。

一、鬲姓的由来与现代鬲姓人口分布

如果相对于十三亿来讲,2600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是,隐藏在这个很小的数字背后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却足以让我们所有人瞠目结舌。当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了解鬲的历史,甚至包括那2600多本氏族中的绝大数人,都不知道那段属于他们曾经辉煌过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世事的变迁和中华文化传承的缺失!这既是2600多本氏族人的遗憾,同时更是中华文化和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遗憾!

了解上古时期历史的人普遍认为鬲姓是以国为氏,但也有人认为是以名为氏。以名为氏的说法源于殷商时期古鬲国的盐商、纣王时期的上大夫胶鬲。史学界目前将这两种说法并存,认为可能是鬲姓的两个分支。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在其代表作《通志》26卷《鬲氏词条》中也讲到了这一点。潜心研究鬲姓起源与鬲文化的鬲姓后人鬲向前教授认为,以国为氏的可能性更大,也更为准确。因为古鬲国在被周灭之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大概有几十万族人,如果仅凭一个人的后代,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那样的规模,是不可能的。鬲向前教授认为,以名为氏有对名人附会的嫌疑。而且就算是以名为氏,也是与古鬲国有关的,因为胶鬲本人就是古鬲国人。
古鬲国,史称有鬲氏部落。据《路史国名纪》第25卷引《郡国县道纪》载:“鬲国,偃姓,皋陶后”,“汉为县,齐天保七并入安德。今隶德州,西北有故鬲城”。这段史料很明晰地记载了有鬲氏的起源、建制和活动地点等。如此,可据史料推断出,鬲姓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直系后裔。上古时期,被司马迁称作中华民族的始祖母的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黄帝次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第七子即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法官,被誉为“狱神”和“司法鼻祖”的皋陶(音yáo),有鬲氏为皋陶后人。

中国自古是一个宗法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从炎黄到尧、舜、禹及商周时代,都是为此,社会组织结构是由氏族、宗族、家族这样的发展序列承传下来的。宗有宗庙,族有族谱,家有祠堂、家谱等历史网络,相互纽结而成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宗族网络凝结得十分坚韧且牢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最大特点之一。

远古时期,人们是没有姓氏的。后来,出现姓氏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姓为大宗,氏为小宗。秦汉以后,姓、氏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该文献还记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人字纹铜鬲)


鬲向前教授介绍,秦朝的中国犹如明治时期的日本,因为统治者的号令,国人一夜之间都有了姓氏,虽然中国姓氏的起源比日本要早得多,却比日本的姓氏更为严谨、文明、有内涵。日本的姓氏是很随便的。有鬲氏被周所灭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数字庞大的部落。后来,随着有鬲氏的灭亡,其族人多被贬为奴隶,或被流放,其辉煌便一去不复返。鬲姓便是自秦朝始,被贬至现在陕西一带的有鬲氏贵族们随着秦统治者的政令,为纪念灭亡的有鬲氏部落,以国为氏确定并发展起来的。但据鬲向前教授最新统计,到今天鬲姓也只不过发展到了2600多人。这2600多人分别分布于全国的11个省,除了绝大多数属于汉族,还有藏族、蒙古族两个少数民族。

二、炊具鬲的发明及其历史贡献

炊具鬲便是由有鬲氏发明创造,伴随着有鬲氏的成长一路发展并辉煌起来的。鬲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鬲向前教授在回忆起当年祖先的辉煌,以及鬲的贡献时,不无骄傲地说:“没有鬲的发明,中国人就不可能吃上熟食,至少不可能在那个时代吃上熟食。”在被问及鬲是否与鼎为同一类器物时,鬲向前教授很肯定地说:“它们不是同一类器物。鼎是由皇家贵族使用的,多为礼器,而鬲是普通人们都在使用的,是炊具。

(商代中期的“饕餮纹四足鬲”)

商代中期的“饕餮纹四足鬲”)



目前为止,据考古鉴定,出土的鬲最早存在于4800多年前,出土地点分别分布在陕西扶风案板街、内蒙老虎山、山东德州等地。鬲出现之前的炊具是斝,鬲向前教授引用考古学前辈苏秉琦先生的诗为证明:“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夏商周时期,刚好是炊具鬲发展到鼎盛的时期。
虽然考古界普遍认为炊具鬲是由有鬲氏发明的,但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争论。鬲向前教授说:“这其中分为三种说法,一是以晓彤等山东派学者为主导的发明说,二是以郑张尚芳、曹玮等为代表的改良说,三是以李世民七十六代孙李文杰为代表的谨慎说。”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炊具鬲与有鬲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很有可能就是有鬲氏发明的,当然,这还有待于出土文物的进一步证明。

今天,我们可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内看到出土的炊具鬲,其中分陶器和青铜器两种。普通人很难看明白奇怪造型的鬲究竟是个什么形状,宋代学者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提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鬲三足鼎立的造型是很多炊具共同的标志,包括现在的炊具锅,虽然三足已经很小了,但还能看得见。“三足鼎立有利于鬲的稳定性。”鬲向前教授如是说,“而且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还有一些地方称锅为鬲,这足以说明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很多的缺失。”
而关于鬲的造型,据鬲向前教授研究,同样有三种说法,即鬲向前教授的陶器组合说,西方学者的模仿器官说和陈独秀的贝壳组合说。鬲向前教授认为,早期的陶器制作比较简单,用途单一,也只能用来盛放、储存水和食物,不能作为一种炊具来使用。但随着人们对陶器制造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智力的进化和烹饪熟食的熟练掌握,人们总结出了几种陶器的优点,将三个尖底瓶捏在一起,制作成了曾经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陶鬲,从而拉开了鬲文化的序幕。

在历史上,有鬲氏发明炊具鬲与伏羲氏教民渔猎畜牧、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等一起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后来,在有鬲氏部落沃土的滋润和鬲的养育下,有鬲氏的族人们伴随着鬲这一对中华文明做出过极大贡献的炊具一起发展、辉煌,并完成了历史上的几次壮举,如协助大禹治水,辅助少康复国等。如果没有鬲的发明,就不可能有古鬲国的强大以及中华文明的快速发展,更不可能有今天这个特殊文化鬲文化的形成。

三、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鬲文化从4800多年前炊具鬲被有鬲氏发明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存在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并且成为了中华文明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是因为文化的限制、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直到4800多年后的今天才重新被人们发现并重视起来。在谈到炊具鬲随着时代的变迁,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铁器的出现,逐渐被釜取代这一过程的时候,鬲向前教授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创新。

(先周时期的“陶袋足鬲”)

(先周时期的“陶袋足鬲”)


在历史的滔滔大河中,伴随时间的变迁,鬲终于由“臣十家鬲百人”的鼎盛变成礼器,并最终消失在人们的生活和视线中。鬲向前教授认为,对鬲的这一巨大嬗变,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历史是在不断进步的,优胜劣汰是历史的必然,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创新发展是时代的脉搏。鬲向前教授甚至诙谐地用三十年前人们把李谷一演唱的《乡恋》看作是靡靡之音来比喻这个问题,他说,“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但不管如何,历史总会留下他精华的一部分。

据考古资料显示,炊具鬲自西周起逐渐演变成礼器。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墓葬普遍都有随葬品,主要有鬲、罐、等器物。按照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点,一直都有殉葬的习俗,希望在死后把生前的东西都带去。于是,随葬品便是礼器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大多由生活用具演变而成。鬲当然也不可能违背这一历史发展规律而存在,再加上战争原因,鬲确实不如釜方便携带,最终被取代也是历史的必然。

即便如此,鬲与由鬲而形成的鬲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影响依然是深远的、巨大的、绵长的。据史料记载,鬲在唐朝末年的下层社会家庭中还在被广泛使用,杜甫在其《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诗中曾如是描写:“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这和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地方依然称锅为鬲,和现在的部分锅依然保留着三条腿的造型一样,充分说明了鬲与鬲文化对中华文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但是,这么有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的鬲文化为什么却不为现代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所知晓呢?鬲向前教授首先认为,鬲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活化石,鬲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商品交换中有所体现,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当今这一尴尬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鬲氏被周所灭这一政治原因。

有鬲氏被周消灭到秦朝开始普及姓氏的这半个世纪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乱,以及铁制炊具釜的取代,大多数族人被贬为奴隶的有鬲氏部落,和由他们发明的炊具鬲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这并不能磨灭有鬲氏和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鬲向前教授认为,鬲文化不仅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借鉴意义。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反映了家庭血缘关系;体现了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是中国家天下政治文化的源头之一。现今,这个以血缘凝聚、充满着很多传奇色彩故事的鬲姓家族根繁叶茂,分枝延伸,逐渐壮大。

(西周晚期的“琱生鬲”)
(西周晚期的“琱生鬲”)

谈到鬲文化的形态时,鬲向前教授表示,鬲文化,说到底,其实就是饮食文化。人类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是绝对离不开饮食的。而有鬲氏自远古时代就讲究民以食为天,现代的鬲姓人更是把民以食为天这一理念作为他们生活的灵魂。全国有十三亿人口,一万六千多家中餐厅,每一家餐厅、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饮食文化,而这些饮食文化里都有着鬲文化很深的影子在里面。当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不应该忘了鬲的发明给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带来的重大变化。

饮食文化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餐具是一种、菜肴是一种、外在表现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等等。鬲向前教授认为,中国饮食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饮食文化和遗产之一,现在已流传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饮食文化是根,遍布世界的中餐馆是枝和叶,在这些五彩缤纷、各有特色的中餐馆中唯一缺少的就是代表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统一标志。致力于鬲与鬲文化研究的鬲向前教授正在研究如何把鬲文化融合到现代饮食文化中来,把鬲文化变成能够代表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统一标志。

虽然饮食文化是鬲文化的根源,鬲姓后人同时还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也是一样,文化的传承来自于教育。鬲姓先人在教育的影响下曾经出过很多名人,例如明朝洪武年间考中进士的鬲姓才子鬲鼎新、国民革命时期考入黄埔军校,后投入宣传民族救亡活动的鬲挺峻、毕业于延安鲁迅师范学院,先后担任招安小学校长、真武洞小学校长等职的鬲凯等。当然,还有目前在鬲姓族人中影响力最大的鬲向前教授。据鬲向前教授介绍,鬲姓人群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姓氏人群中,考入大学比例最高的姓氏人群。

关于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问题,鬲向前教授认为,鬲文化首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长并发展起来的。所以,鬲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而鬲文化的传承更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跟随国家的方向。并谦虚地表示,对于他本人来讲,关于鬲文化的工作目前也只能做到这么多,以后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来弘扬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鬲文化。鬲向前教授希望,在未来能够有人把鬲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写成中长篇小说、拍成电视剧,甚至建立一座以鬲为造型的鬲文化博物馆。而他们目前还在做的一是成立一个鬲文化研究会,二是由一位鬲姓商人牵头成立一个鬲姓氏族基金会,以援助考入大学的鬲姓子女,这是当今的鬲姓人在很好地延续他们的祖先自古就重视教育的最好例证。同时,这一创举也将也将会开创中国姓氏基金之先河。

在当今全世界的华人都在崇尚寻根文化的历史大潮中,中华远古文明的发掘也变得异常火热起来。但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观点。但不管是哪种观点,百川东流入大海,最终的根源就是中华古文明,因为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女的身上流淌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这是一种谁也不能否定的一脉相承、血浓于水、剪不断的血亲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下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寻根之旅”活动上建议: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对于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古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鬲向前教授认为,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所言:“人人都去研究自己的中华文化,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传承才有希望。”由炊具鬲而衍生出来的鬲文化,在经过4800多年后的有鬲氏后人鬲向前教授历经四十余年的寻梦,数年潜心研究之后,定义为饮食文化。但真的如此吗?源于斯,止于斯,却又不仅惟斯……

四、鬲向前教授印象记

作为远古时期黄帝的直系后裔,他是目前为数不多却非常值得骄傲的有鬲氏后人;他也是距离新时期时代4800多年后,对他的祖先有鬲氏和由他的祖先发明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尊炊具鬲进行深度研究的第一人;更是位居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的官员。

虽然前往西安拜访他之前我们已在网上看过多次他的照片,但第一眼见到他本人时,他那稍显凌乱的头发,灰白色的短袖衬衫,稍稍用力的握手方式还是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没有和脑海中的厅长印象对接上。尽管上午十一点还要参加中组部的座谈会,但在十点半结束的为时两个小时的专访里,他还是尽力把每一个涉及到的问题尽量详细地解答。他除了谦和的姿态、时而诙谐的调侃、一谈起文化就滔滔不绝、提起祖先就情不自禁流露出的自豪外,他给人更多的印象就是一位慈祥的长者。

鬲姓起源与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鬲向前厅长在会议室接受专访组专访)

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在“鬲与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致信鬲向前教授及其女儿鬲江慧女士说:“当我看见向前和鬲江慧两位同志这部著作(《鬲与鬲文化》)后,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希望我们广大干部都要像向前同志一样,在繁忙工作之余,能够多读点书,以求增长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中共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也在致信中表示:“鬲是一个古老的信使,现在主要聚集在临潼、山阳,因此我省研究鬲文化具有突出的地位,鬲向前作为鬲氏的代表人物,著书言之有据,亲切感人。现在的领导干部,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常读书,增长知识,才能提高领导水平。这是我读完向前和鬲江慧所著的《鬲与鬲文化》一书的一点心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个居于江湖中的庙堂上的长者受琐事之累已稍显佝偻,为书香所熏也模糊了双眼。在他的身上,读不出车尘马足的味道,闻不见朱门酒肉的气息,捕不着酒盏花枝的影子。一张临窗而置的班台,数册于柜静立的书籍,伴随着寒来暑往的变幻,历数着来去匆匆的人们。用旧了班台,磨破了沙发,接见过数不清的各色人等,但衣服仍整洁,精神还抖擞。他,身在仕途,却是一个学者……(文/中国传媒社 刘鑫祖 孔冠蔚)来源中国网)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图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龙纹网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4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