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系列 走进系列 对话系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栏与观点 > 价格猛涨近10倍,网红雪糕能否回归本心?

专栏与观点

价格猛涨近10倍,网红雪糕能否回归本心?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6-15 09:32:57   

夏天到了,火伞高张,又到了吃冰棍的季节。

小时候,空调还没普及,天也没那么热,躲在树荫下吃一根五毛钱的冰棍,就能过完整个夏天;

长大后的夏天越来越燥,见到便利店就想马上躲进去,蹭会儿空调“续续命”,顺便买上一根雪糕解解馋。

走到冰柜前一看,心比雪糕更凉。长大后的自己,怎么连根雪糕都买不起了?

文 | 大孟妮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1

从解暑神器到网红爆款

最早属于中国人的雪糕,是洋人带来的舶来品。

1906年,俄罗斯籍犹太人在哈尔滨创建“马迭尔冰棍”,马迭尔是 Modern (现代)的俄语音译,创建初期不仅是一家冰饮店,而是集住宿、餐饮、电影院功能于一体的娱乐场所,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开启了雪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

1935年,位于上海的美商海宁洋行为了解决蛋品加工有淡旺季的问题,从美国引进了冷饮设备,在淡季加工生产冰激凌。


海宁洋行是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冷饮的工厂,在那时雪糕还叫作“冰结涟”,洋牌子的冰饮称霸了中国市场。

这种局面在1946年被在沈阳成立的“中街冰点”打破。自此,国货冷饮品牌开始接连诞生,不仅有50年代上海益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推出的“光明牌”冰棒,还有60年代广州制冰厂生产的“五羊牌雪糕”。

雪糕界的“百家争鸣”发生在八九十年代,一批今天耳熟能详的雪糕品牌如伊利、蒙牛、德氏、奥雪等纷纷成立。也是在这一时间,来自美国的八喜、哈根达斯和来自英国的和路雪来到中国,国内外雪糕品牌重新开始打起擂台。

不知道是不是传统战场打得焦灼,胜败难分,近几年的雪糕市场走向了奇怪的方向,进入进化阶段。

一部分品牌比较保守,主打情怀牌,许多消失多年的童年的雪糕,这两年都涨价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比如小时候一块五一支的天冰大果,现在已经卖到了10块钱。

另一部分走向了越来越奇怪的口味。这几年走红过的咸蛋黄、椰子灰、铁锅炖都来自辽宁营口的奥雪。

还有一部分则越走越贵,大步迈向中产。

2016年,中街冰点推出了高端冷饮品牌“中街1946”。两年后,因贵闻名的“钟薛高”问世,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一炮打响了“雪糕届爱马仕”的名头。2019年,伊利也推出了高端冰淇淋品牌“须尽欢”。

至此,国产雪糕正式进入两位数大关。

2

雪糕也有地域差异?

许多食物都有南北差异,比如甜咸粽子、豆花。雪糕虽然在全国范围都呈奶味占主导的局面,也仍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江浙沪孩子的童年是光明牌的,从白雪冰砖到盐水棒冰,再到三色杯,统统是小时候的甜蜜回忆。

内蒙的孩子从小吃着奶味极浓的奶油大雪糕长大,产地直供没人比得过。北京的北冰洋、兰州的504,天津的康乐......都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美味。

东北的孩子更是一年四季啃着冰棍,特别是零下十几度的冬天,雪糕是放在纸箱子里在大街上任君挑选的。

但就像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老酸奶,每个地方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奶味雪糕。至于到底哪一个牌子最好吃、谁家的奶味最浓郁?

自然是小时候吃惯了的那一支最香甜。

3

越来越贵的网红雪糕

除了童年的味道,我们也怀念那时候雪糕的价格。小时候的“明星雪糕”均价一般不超过1元,能吃上5块钱的冰激凌,大概率得是期末考试得了满分。而现在便利店里售卖的网红雪糕,基本两位数起步,能淘到10块钱以下的才算捡到了宝。

将近10倍的价格,让一天一根雪糕的吃货们都望而却步了。这么大的价格差异到底贵在哪了?

首先用料的提升是客观存在的。过去的雪糕基本不离牛奶、香草、巧克力这三大口味,用料相对简单,成本可控。

现在的雪糕动不动傍之以“特级XX”、“得奖XX”,奶源是进口的,水果是直供的,花样也翻新了不少,涨价已是必然。毕竟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有过一句名言:“你不能想喝老母鸡炖的汤,却用鸡精的价格要求我。”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冷饮企业确实面临着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的增长,但成本有没有夸张到涨了10倍的加码,还有待商榷。

事实上,网红雪糕之所以如此昂贵,很大一部分成本,是花在了营销成为网红的路上。

4

网红雪糕做出了哪些“努力”?

近几年爆红的雪糕里,很多是因为口味出圈的,但这味道,未必是好吃,而是“好怪”。

从奥雪搭上咸蛋黄的风口一举成名以来,短短两三年,厂家们对雪糕口味的开发,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如果说榴莲雪糕和芥末雪糕算是在创新,臭豆腐雪糕和鱿鱼雪糕就像在恶搞。在葱爆牛奶雪糕面前,油辣子冰激凌都小清新了起来......实在让人怀疑研发者是在豆瓣炸厨房组找的灵感。

十年后的网红雪糕,大概会变身成哈利波特里的比比怪味豆,出现鼻屎味、肥皂味也不足为奇了。

厂商们不仅要费心钻研出囊括万物的新奇口味,还牢牢抓住了吃货们“怕胖”的心理,搞出了“低卡低脂”冰激凌的理念,宣传吃“一盒冰激凌的热量小于一个苹果”,让消费者的负罪感大大减小,一顿可以吃3根。

至于“低卡低脂”理念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建议大家参考四象曾经科普过的“糖业骗局”内容——,就会知道让人发胖、得三高的可不只是脂肪和卡路里。

如果说在口味和健康消费理念上下功夫,还算是食品从业者的分内事,那么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联名雪糕,纯粹就是为了红不守“武德”。

和白酒、粽子、奶茶联名,不论搭不搭调,至少同属于饮食范畴;和五三、小米手机甚至各种游戏、纸片人的联名,就实在是匪夷所思,看不出个所以然。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最大的联名cp:雪糕X旅游景点。只要是个景区,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人文的自然的,恨不得故宫门口的石狮子都能拥有等比缩小的雪糕。

不仅难吃,而且丑。这些文创雪糕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拍个照,打个卡,发个朋友圈,收获一波点赞。真是出门在外酷热难耐,还得来一根老冰棍,解渴消暑还便宜。

作为倡导雪糕界回归本心的“原教旨主义者”,不禁心生疑窦: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到底图个啥?我们不在乎什么限量版联名,更不在乎雪糕长成黄鹤楼还是雷峰塔的模样,我们想要的不过是好吃又实惠的冷饮,炎热夏天的一口慰藉而已。

比起小时候,无论是吃的用的,还是玩的看的,我们都拥有了更多选择。也正因如此,一根雪糕想脱颖而出博得关注,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有人选择守住本心,在原料和制作上默默耕耘,但也有人选择在营销上发力,靠炒作概念和标签俘获消费者的钱包。

但是,掏钱买单的人也不傻,他们吃得出原料上用心。网红雪糕可以凭精致的包装,赢得一次“打卡”,却赢不了吃货的胃。看多了虚有其表却品质平平的网红产品,童年那些包装质朴、口味没几样的雪糕,才是留在心里永远吃不腻的味道。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图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龙纹网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4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