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
走进 对话 专栏 PIE派

首页 > 文旅
住进乡愁里,梦回山野间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 2024-03-12  

江西婺源篁岭村乡俗文化氛围浓郁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本报记者 王 莹

今年全国两会,乡村振兴再次成为高热度话题。有观点提出,保护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要让乡愁记忆“活”起来。

乡愁是千百年乡土社会生活过程中文化与情感的浓缩,带着独特的时代烙印,而以乡愁文化为核心的乡愁旅游,通过挖掘和呈现乡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乡村产生认同和归属感,被乡土村落的文化脉络和生活情状所吸引,来到乡村旅游、旅居。除了乡村淳朴静谧的自然风光以外,乡愁文化是感染游客的关键因素。

慢下来,去生活

慢下来,去生活。清晨的云南大理沙溪镇,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玉津桥周围薄雾环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一幢幢老屋还带着夜的寂寥,“嘎吱嘎吱”的木门开启声,伴着淡淡的茶香在巷子里飘荡。寺登街道两旁,各种小吃、小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流连于各个摊位间,挑选中意的玩意儿。不远处的早点铺热气腾腾、香味四溢,摊主手艺娴熟,边准备早餐边与人闲聊。顾客从他手里接过一碗刚出锅的饵丝,不紧不慢地“享用”起来。摊位对面的咖啡馆也早早开门,阳光透过窗户投下斑驳光影,咖啡师将磨好的咖啡粉均匀分布在滤纸杯中,一手拿壶,将热水从中心注入,慢慢打圈,观察着咖啡粉浸湿、膨胀,直至与水流充分融合。“慢”是这里的日常,也是最吸引人的生活状态。

“乡村有一种治愈能力。”来自上海的索索曾在沙溪镇旅居过3个多月。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感到疲惫和焦虑,于是她决定按下暂停键,找寻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地方,最难忘的还是沙溪镇。”索索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逛早市。一大早,白族嬢嬢们扛着扁担,背着背篓来来往往,里面装满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当地小吃。3个月的时间让她跟这些嬢嬢成了“老熟人儿”,每路过一个摊位都要打声招呼。各种吆喝声、叫卖声让她想起小时候陪姥姥赶集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逛累了,买一束带着露珠的鲜花,用满满的仪式感开启新的一天。

“城市生活快速也疏离,反倒是乡村给我一种踏实和熟悉感。”索索说。

乡愁旅游以乡愁为情感基础,让游客在旅途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彼此有着深厚的了解和信任。这种情感纽带让我们始终怀念乡村的真挚与淳朴,渴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灵释放。

乡愁是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留住乡愁也就留住了情感、留住了文化、留住了个性,是为游客带来差异化体验的关键因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跟朋友去大理双廊镇玩,恰巧遇见当地举行‘接本主’的仪式。”索索说,本主是白族掌管生死祸福的神,能够保佑他们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在大理的白族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每到春节,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本村的本主接回来过年。

“仪式当天非常热闹,村民们穿着民族服饰,敲锣打鼓,舞龙耍狮。家家户户点起香、摆上贡品。迎接本主的队伍浩浩荡荡,每经过一家,村民都要双手合十,许愿祈福。”索索笑着说:“之前看到的民俗文化仪式大多带有表演性质,这么真实直观的体验还是第一次,感觉很不一样。我和朋友也被这种氛围感染,学着当地人的样子迎接本主,保佑来年一切顺利。”

乡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心灵洗礼。漫无目的在乡间散步,花一下午在咖啡馆看书,融入当地的乡土民俗……这些看似消磨时间的事情,背后藏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以及找寻自我、回归内心的深层渴望。

被吸引,去感受

乡愁旅游通过对乡村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留住乡愁可以增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愁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县是利用乡愁资源,依靠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佼佼者。婺源县紧紧抓住乡愁旅游本质,保留最原始的乡村民居和古城风貌,不断挖掘乡俗、乡景、乡味内涵,开辟“醉我乡愁”“老家乡愁”等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古城中寻觅乡愁、在村落里感悟乡愁、在民俗间体验乡愁。其中,篁岭村将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融合,不断深化乡愁文化体验,成功打造“篁岭晒秋”“梯田花海”“鲜花小镇”等旅游IP。游客不仅可以参与晒秋的全过程,还能深入体验徽州婚俗、傩舞、非遗板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的乡愁韵味。

“篁岭依托乡愁元素开展的互动体验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雨是一个地道的北方姑娘,最近跟朋友来到了“种草”已久的婺源篁岭村。“我参与了打麻糍,制作了婺源灯彩,跟着非遗板龙灯走街串巷,特别有意思。”小雨说,每次出来玩都想感受跟家乡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这些民俗项目应该得到传承发展,让更多人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留住乡愁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主体动能。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乡愁旅游热度的攀升对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吸引更多个体到乡村就业、创业。对于当地人来说,回到家乡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发挥本地优势,抓住潜在机遇的主动选择。乡村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方式也同样吸引着外来资本与人才,融合更多创意与现代元素,持续拓宽乡愁旅游的发展边界。

云南作为最火的乡愁旅游地之一,近年来努力打造“诗画苍洱·乡愁大理”和“最美乡愁旅游带”等特色品牌,依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传承弘扬乡愁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一批独具乡愁特色、旅游设施完善、典型示范引领的最美乡愁实践样本和乡村旅游新地标。

很多人被云南吸引,来到这里重启人生。去年,林子从深圳裸辞。半年时间里,她去了30多个城市,最后选择停留在云南大理。“我被这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深深吸引,在探访过保山咖农后又被他们对于土地的热爱所感动,也看到了云南咖啡的潜力和未来。我决定留在这里创业。”林子说。

林子一开始从事电商项目,将云南咖啡豆与本土食材结合,后来干脆租了院子开起了咖啡馆。“咖啡馆去年8月开业,来这的有专注网速和AI的数字游民,有喜欢安静和绿植的新大理人,也有村里的邻居互相捧场,还有专程打车10公里来的猎奇人……”林子说,现在咖啡馆慢慢走向正轨,赚钱的同时也结交了一群有意思的朋友,这当中有很多跟她一样的创业者。闲暇之余,他们常在一起围炉小酌,品咖啡、聊人生、谈理想。

乡愁旅游不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乡村产生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连接所带来的发展潜力推动资金、资源、人才回流,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留住它,去经营

去年12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拟认定全省110个村为2023年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它们都是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成熟的业态产品体系、优质的管理服务规范、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的联农带农效果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将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留住乡愁?如何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乡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吴春宝在接受采访时建议,要留住乡愁记忆,首先是保护好村庄的传统风貌、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通过梳理乡愁记忆符号,对这些乡愁载体进行保护;其次是挖掘和传承,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吸引本地村民,以及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群,将乡愁记忆传承下去;最后是通过发展活化乡愁记忆,在乡村建设中创新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地域特色,将乡愁记忆转化为实体性的活动,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发展乡愁旅游要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有学者认为,游客在乡村旅游体验中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人们希望乡村旅游地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格局,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纯粹的乡村住宿体验。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副教授顾雅青在《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一文中提到,传统乡愁元素和现代城市元素的有效融合是旅游者愉悦体验的关键,也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难点。这就意味着,乡村的大环境应该在保持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保护传统村落完整性的基础上,把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乡愁”一词融入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中,进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小心求证,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发展乡愁旅游既要留住绿水青山,更要留住村民的“幸福感”。作为乡愁元素的重要载体,乡村的生活风貌、文化习俗等最根本的是人,不能只一味强调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刘铁梁认为:“不够关心村民的村落保护,是狭隘的,也是没有办法和村民对话的。”留住乡愁,不仅要关注乡村的经济发展,更要关注村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为村民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机会和希望。只有当乡村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美好的家园时,才能通过旅游的方式感染其他人。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龙纹网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4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电脑版